乞巧节最初指的是什么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什么时代的

本文目录

乞巧节最初指的是什么,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什么时代的?

牛郎织女的故事战国时期开始延续至今。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

《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目完彼牵牛,不以服箱”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

还有一首与织女有关的《周南·汉广》中所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据史料记载,诗中的“汉”即指汉水,又指天汉(银河),“游女”是指汉水女神或织女星神。南阳人张衡《南都赋》中也有“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

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是哪一天?

在汉代,七夕节就已经出现了,至今至少有两千年了。那古人是怎么过七夕节的呢?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录了:汉朝的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里比赛穿针引线,民间也纷纷效仿。因此,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欢情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女子们比拼、学习女红技能的日子。这种风俗叫作“乞巧”,即乞求心灵手巧。它的起源跟织女的传说有关。民间传说中,织女最初是织布的,所以三国时就有女子拜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的乞巧风俗。而传说中的织女又是和牛郎相伴的,于是人们便认为七夕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相会。但这个传说仅限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与民间的男欢女爱并无关系。

古代的七夕节,仅限于未婚女性过节,未婚女子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们聚会,互相切磋女红技巧,聚餐玩耍。

所以,七夕并不是古代的情人节,而更像古代的“妇女节”或者说是“女光棍节”。

△古代的七夕节(出自《汉宫乞巧图》)

要说类似的情人节,还是有的,那就是元宵节。

△上元节观灯(出自李嵩《观灯图》)

在东汉末年就已经有了元宵节,也存在大约两千年了。那时的元宵节被称为上元节,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到这一天,大城市都会张灯结彩,歌舞升平。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市井百姓,晚上都会出来观灯赏月。宋朝以前,城市有严格的宵禁制度,晚上跑到街上会被官府巡夜的惩处,唯独上元节例外。唐朝时上元节的晚

上开禁三天,大家晚上随便出来玩,赏灯逛街,不回家都行。到了宋代,虽然没宵禁了,但女性在晚上仍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过上元节这一天仍旧是特例,成为女性少有的能随便出去溜达的日子。姑娘们上街,小伙子们出动,年轻的朋友们在一起,干什么都快乐。后面的故事不用我讲,大家也能猜到。宋代诗人辛弃疾就写过一首描写上元节夜晚场景的诗词《生查子·元夕》,诗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脍炙人口,讲的就是上元节晚上幽会的内容。

所以,上元节才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在历史剧《大明宫词》里,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就是在上元节这一天的夜晚遇上了她心仪的男子“昆仑奴”,这恰恰凸显了上元节的情人节色彩。

其它有关七夕的传说你还知道什么?

但凡民间传统节日,总不免找到与四时节气风雨气象有关的渊源,这之间的关系与人们最早的自然崇拜有关。清风徐来,莺飞草长,浩瀚夜空,抬头仰望,银河左右的牛郎织女星一年总有一天是最接近的,那就是每年的七月初七。关于七夕,现在流传最广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翻阅旧报纸,关于七夕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说汉武帝幽会王母娘娘的故事。出生于七月初七的他与王母娘娘相会了七次,每次相会都是七月初七,另一个出名的帝王七夕故事就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他们在七夕夜玩一种占卜游戏:捉来蜘蛛放在小盒子里,第二天早上打开,看蛛网稠密来占卜巧多巧少。据说这种游戏至今还在广东的乡间里流传。 传说故事总是文人骚客作文的最佳素材之一,所以,历代关于七夕的吟咏不断,最出名的当数白居易《长恨歌》的“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宋代秦观《鹊桥仙》里“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堪称经典,而汉乐府里描写的“河汉清且浅,往来复几许。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同样被很多人喜欢。

牛郎织女的传说最早起源于?

牛郎织女及“七夕”传说源于天象星宿之说。早在西周,《诗经·小雅·大东》中,就有对“牛郎”、“织女”的记载。

这里,对织女、牵牛二星仅是作为自然星辰形象引出一种隐喻式的联想,并无任何故事情节。此时,它们只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开始进入文学这个大系统之中。正是这种“因子”,为这个传说的生成准备了潜在的文化条件。

七夕节的来历?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而七夕乞巧节起源于汉代,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中可以看出,后来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七夕节被赋予了爱情的意义,七夕节也成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认可。

版权声明: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