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什么时候用砖瓦 西安城墙在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建的

本文目录

我国什么时候用砖瓦,西安城墙在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建的?

西安城墙又称西安明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区中心。

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全长13.7千米,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明太祖朱元璋将次子朱樉册封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规模宏大坚固,再加上后来明清屡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

2004年初,西安市含光门段城墙道路工程施工,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今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有关部门委托,配合工程,对该处暴露的城墙断面展开考古调查,认定它结构复杂,时间跨度从隋唐至现代,历经五次大的修筑而成。据统计,城墙断面从早至晚分为五大期。即:隋唐期:现存断面接近三角形;唐末五代期:加厚旧城墙一点五米至两点五米以上,顶部也加高将近一米;宋元期:增补层处于明城墙断面中心,土色暗褐,质地密实,夹有少量砖瓦;明清期:将以前所筑城墙的墙体全部包筑于内,即是现今的西安城墙;

现代修葺层,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有关部门进行的加固处理。

建国初期,西安城墙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曾经走过一段曲折的历程。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左”倾思潮的影响,西安城墙曾几度历经被完全拆除的危险,幸而在部分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国家领导和省、市领导及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的坚持下,西安城墙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运,迎来了改革开放后命运的转折。1983年开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复,墙体维修加固工程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按照清乾隆年间的墙体结构规格修复。到1990年底基本完工,完成以下两方面工程内容:

墙体修复:1、墙体内测夯土包砖;2、封堵洞穴;3、墙体外侧帮补;4、城墙顶面海墁补砌;5、修复垛墙和女儿墙;6、补砌城墙内侧流水槽144个;7、新建、拓修马道(或踏步)13处;8、重建永宁门(大南门)月城;9、券修豁口门洞。[28]

古建筑修复:1、环城建设工程开始后,首先着手维修、加固北门、东门的城楼、箭楼。1983年9月对北门箭楼南边地下的防空洞进行加固处理,使楼体从原来每天下沉8—9毫米控制到每天下沉1毫米。之后,有对东门城楼和箭楼进行全面修葺。2、1983年4月至1987年底,城墙上重建敌楼12座,敌楼参考清末示意图和有关资料设计,重檐歇山面阔3间2层,下层置廊柱。楼基长14.3米,宽9.1米,通高8.8米。3、在南城墙距南门城楼607米处原址修建魁星楼1座,根据现存框础设计,4坡攒尖,2层重檐,正方形,边长9.4米。4、马道门楼,为城墙内侧登城马道入口,门楼多为仿古牌坊式,新建马道门楼14座。5、仿古管理房,为城墙管理人员的工作场所,与城墙内侧的马道入口邻近,房形古朴美观,成为内环路沿途景点。6、南门闸楼,1989年5月与南门月城同时重建。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张俊清编纂出版的《西安胜迹》封面照片为依据仿制。楼内设吊桥的起吊设施,按《武备志》所述建成仿古绞盘式。1989年底完成主体工程,1990年9月竣工。

2004年西安城墙作为古城复兴计划的载体,正逐步成为西安历史文化的一个核心板块,体现人文西安、古都西安特色的一个重要品牌和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张特色名片。护城河实现全线清淤,清理淤泥量达13万立方米。护城河试验段景观整治工程全面竣工。城墙亮化全线完成,火车站连接段城墙的点亮成为西安新的夜景。旅游文化活动方面,成功举办了长安古乐文化周、“唐都上元不夜城”主题灯会、中秋赏月动、“钟鸣盛世,祈福长安”新年祈福活动、城墙国际马拉松赛等,确定每年都要开展十个以上大型文化旅游活动,将之打造为景区独有的文化旅游品牌。其中,“钟鸣盛世,祈福长安”新年祈福活动今后将作为城墙景区特有,西安民间重要的迎新年庆祝仪式固定下来。先后承办了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十五届大会、第十二届广告节、首届欧亚经济论坛、手机电影节、盛典西安嘉宾城墙游等大型活动,极大地提升了西安城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98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结合市政建设整体规划,投资1000万元,开始营建环城公园。随后,城墙上的排水系统得以完善,敌台和垛口逐步恢复。黑河水经曲江池和兴东湖,引入护城河。护城河两岸植树后形成环城林带。花坛、草坪遍布城墙之下。从西门到东门,先后建成松园、牡丹园、石榴园、樱花园、吉备真园、含光阁、迷宫、元梯、吊桥、南门月城等游览点。雄伟壮观的西安城墙已成为市区最吸引人的观光胜地之一。沿城墙外侧已建成“环城公园”,成为城市居民晨练的绝佳活动场所。

古代城墙的材料是天然石块还是人造的?

既然是非常笼统的“古代”城墙,那么它们的材料不仅既有天然石块,也有人工烧制,甚至还有最原始的土坯夯筑。

城墙自然是随着城市的出现以及不同势力之间的军事斗争而出现。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墙都还是采用夯土之法建筑。一般就是采用黄砂、胶泥,后期又加入一定石灰以增强牢固程度,再用各种外力尽力夯实,而且后期加入了版筑的工艺, 多这样的城墙不仅可以建筑得很高,还能达到刀枪扎不入的地步。

而在一些相对较为重要的军事关隘、要塞以及部分诸侯国都城,如果周边取石较为便利,当然也会采取开凿山石,建造石制城墙,石块垒成的城墙是当时最坚固的城墙,当然成本与耗用人力最高。战国时期秦、赵、燕所建筑的长城,就各有土夯与石块造的。石块长城建造时先用较大石块砌出两面之墙身,再于其间填以碎石,那时没有什么泥浆技术,块石都是干垒的,但是却相当地结实,许多都能保持至今。

虽然中国人早在周朝就发明了砖瓦烧制的方法,但是一直都没有把砖块应用到城墙的建筑上,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砖块的烧制过于麻烦,而且在全国各地并不普及,另一方面也是夯土筑墙的技术非常成熟,夯土又可以就地取材,非常方便,东晋时还发明了蒸土法,就是事先将夯土曝晒后以增加强度。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早期战争中,攻城工具较为落后,夯土的城墙就足以防范得了。

历史上记载得最早采用砖块的城墙是见于东吴孙权筑镇江城时,采用了砖块包筑夯土墙的方法以增强城墙强度。后来慢慢普及开来,但并非是全部包筑,一般都应用地城门段以及转角等易被攻破之处,总之,加了砖块保护的城墙自然是更加牢固了。

宋元时期火炮在战争中的应用,加快了砖制城墙的应用。直到明朝,砖制城墙完全取代了早期的夯土墙与石块墙。并与它们充分结合, 明朝的城墙绝大多数都是中央夯土、两侧包砖,有的也会在下部以长约1米左右的大条石作基础,再在上部用城砖叠砌。明朝时期对于城墙砖十分重视,采取了官府定向征收,各地民众按标准化的要求进行烧制,并在烧制的时候,在每一块城墙砖上烧入制造者、监工者等等的信息以备查验。所以,明朝的城墙修造得相当坚固,现存全国各地的砖城墙,几乎全部都是始建于明代。

而明代城墙砖最高级的,莫过于故宫紫禁城城墙所用,这些城砖多来自山东临清一带,由于这里水土精良,所制之砖细腻坚硬,便成为主要的制砖地区,几乎一年要征百万块。在地方,将砖制好后,都需要一块块用黄表纸封好。经过临清码头到京城的官船,必须捎带贡砖40块,民船、商船则要捎带20块,都是义务摊派,最后从通州改陆路装车转运到北京。

附带说一句,最有名的产自苏州的故宫“金砖”不是用来修紫禁城城墙,而是铺宫内地面的,更贵更值钱。

古时候的水缸是什么做的?

用陶土做胚子烧结成的。

陶土,是指含有铁质而带黄褐色、灰白色、红紫色等色调,具有良好可塑性的粘土。按照烧结温度划分,陶器分为土器、炻器、紫砂、瓷器四种。

土器,即常见的砖瓦。地表黏土皆可烧成,烧制温度达到7、800摄氏度,坯体不仅可以定型,而且还能达到一定的强度。

日用陶器,即常见的缸罐,烧结温度1200—1400℃左右。在金属、塑料用品出现之前,缸罐是日常生活中最多使用的容器,所以这类器皿被称为“日用陶”。

唐砖汉瓦什么意思?

“唐砖汉瓦”是后人对秦汉时期先进的制陶技术的统称。现在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带有中华传统文化风格的古建筑。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所以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秦汉时期建筑用陶在制陶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

为什么史有秦砖汉瓦一说?

我们陕西文化圈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秦砖汉瓦,贾平凹。

很显然,这句俗语是说明陕西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从古代到现代,诞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如果说古朴、庄重,具有很强装饰趣味和艺术价值的秦砖汉瓦是陕西古代的文化符号,那么,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就是陕西当代的文化符号。

秦砖特指战国时期到秦朝时期烧制的青灰色砖块,汉瓦是两汉时期烧制的形形色色的瓦当。

秦砖汉瓦之所以很著名,源于两大原因。

一是代表了秦汉时期建筑艺术的辉煌,二是代表了秦汉时期人们的审美修养。

在本质上,砖瓦都属于陶器,是优良的建筑材料,先是用富含矿物盐的黏土或陶土制作成胚子后,再用高温烧制而成。

在古代,砖瓦的主要用途用在建造皇宫、皇家园林、寺院、官邸等看起来高大上的建筑物上,普通老百姓大多住的是茅草屋,盖房子时几乎用不到砖瓦。

秦砖汉瓦不仅具备实用价值,即盖房子的作用,同时,因为要给高大上的建筑物使用,因此,它还必须具备突出的装饰作用,跟建筑物上的雕梁画栋要匹配,才能彰显富丽堂皇的气派。

秦砖不仅有实心砖,还有空心砖,实心砖强度高,主要用来铺设街道路面,建造围墙、台阶等,跟今天人们对砖块的使用价值完全一致。

而空心砖除过实用价值之外,最大作用实际上是审美价值。

可以说,空心砖完全是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趣味。

秦砖的表面边沿,通常会刻制出花哨的装饰纹路,比如,太阳纹、线纹、格子纹、水纹,在纹路里边则会刻上挺拔瘦劲的小篆文字,或者是寓意美好的成语,图案和文字相得益彰,非常漂亮,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

汉砖比起秦砖还要精美漂亮,在秦砖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个能工巧匠的探索,又发明出许多形制和内容的砖块。

汉砖最有名的无疑是画像砖。

除过给砖块表面刻制纹路之外,还把砖块表面当作创作绘画的材料,在上面刻制出许多飞禽走兽,以及各行各业人物的生活生产活动。

汉朝尚武风气很浓,因此,汉砖上打仗、狩猎、驯兽、骑马、射箭、练兵的图案最多。当然,还有许多表现民风民俗的图案,如,耕种、收割、郊游、宴乐、舞蹈、游戏等,每一种图案在造型技巧和艺术趣味上都相当高明,完全是雕刻在砖块上的美术作品。

秦汉的瓦当在纹饰上也很讲究,除过常见的花草树木和飞禽走兽图案之外,还喜欢雕刻造型更为复杂的瑞兽,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大神兽最为常见。

人们认为,给自家房子上安装具有神兽图案的瓦当,能起到镇宅,保佑一家人平安的作用,由此可见,瓦当不仅有实用价值和装饰作用,还成为人们承载美好愿望和精神信仰的寄托。

东汉年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让纸张的应用广泛普及,一些人看到秦砖汉瓦上的图案很精美,就把这些图案印刷在纸张上,没想到有效提升了纸张的品质,这种方法一直流传到了现在。现在很多宣纸上有秦砖汉瓦图案,尤其在对联纸上很普遍,既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矫正文字的间距,方便书法家写对联时安排章法布局。

说了这么多,可以看出,秦砖汉瓦在文史方面的价值太多了。

首先,体现了秦汉时期建筑艺术的繁荣,代表了古代建筑的伟大成就。再者,秦砖汉瓦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通过秦砖汉瓦上的图案,现代人能很清晰地了解到古人的生活风俗和审美趣味。最后,从实用价值来看,秦砖汉瓦从材料、形制、强度、尺寸等方面,给现代建筑艺术提供了许多参考价值,让现代人可以做出更好的建筑材料。

版权声明: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