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为什么说安康 安康端午节和龙舟节期间
端午节为什么说安康,安康端午节和龙舟节期间?
谢谢你的邀请,正好我嫂子家在安康,去过几次,对那里印象不错,安康人民风淳朴,让人感觉很真实。如果游玩的话可以去汉江三峡,汉江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枢纽,特别是闸口放水那刹那,感觉到气势磅礴,天气炎热的夏天也可以去南宫山和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至于吃的,可能南北两方的饮食文化差异,本地特色不是太喜欢,但推荐几个供参考胡桃里音乐酒吧,、五味缘小郡肝串串香、李想大虾火锅店,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端午节玩的开心
嫂子发来端午节安康用什么词语回?
只能用端午节安康或平安回,因为端午节为了纪念屈原,不能用愉快或快乐
我们对朋友该说端午安康?
老百姓对端午是非常看重的,又名曰:“五月单五”,在农村,新女婿丶老女婿上门给丈人丶丈母娘送单五就是美名曰:送健康,丈人门给女婿丶女儿送单五礼就是“铺席”,让女婿丶女儿舒舒服服的过好端午,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端午节就是让人纪念某名人的节日,并不是大张旗鼓的让人庆祝丶欢乐的日子,所以,每逢端午亲们丶朋友丶同学丶同事给予安康称乎最妥!如我说的在理加以关注!
为什么要说端午安康?
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由于是祭祀的日子,所以是不能互祝快乐的,要说端午安康。端午节是一个含有几分悲痛色彩的节日。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河自尽殉国了。那时的人们对屈原的去世表示非常悲痛,为了保存他的遗体,就用竹叶和糯米做了很多叫做“粽子”的食物投到河中去,吸引鱼来吃,以免它们去侵犯屈原的遗体,并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屈原。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端午节是屈原的忌日,又是历史上的人为失去一位伟大诗人而非常悲痛的日子,尽管这种悲痛的气氛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了,所以不宜说“端午节快乐”这样的话。用“端午安康”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现代人在端午节这天都道一声端午安康?
谢谢邀请。
避讳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特色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人们认为五月为“恶月”,“重五”日更是恶日,因此,对五月的行为有许多禁忌。
《吕氏春秋》和《仲夏记》中均有规定人们在五月禁欲、斋戒的内容,同时又要洗浴以驱邪。可以说,这是端午节习俗发展的最初形式。
到了汉代,人们迷信端午恶日的说法并没有消失,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吴人周处《风俗通》中记载:
“俗云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房,令人头秀。”不但此恶月万事不吉利,甚至连五月五日所生之子也视为不样之兆。
尽管当时有此传说风俗,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严重,相反,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倒是五月五日所生。
例如《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以养士著称,为世人所称道的的孟尝君田文,就是五月五日所生。由于受封建迷信思想的制约,父亲田婴要求母亲即使生下他,也不能让他活着。《史记》记载 “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让父亲没想到的是,这个他最不喜欢的儿子孟尝君,最终却成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从本质上讲,这些避违都是人们对五月瘟疫和灾难的记忆深刻的心理表达。
从端午节形成的历史阶段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关键时期,又是转折点。在这个时期的三四百年里,节日的主要习俗都已经产生,而且随着南北文化的深入交流和民族融合,南北习俗也实现了互补性的交流,端午习俗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最初的驱瘟祈福和五月禁忌的心理因素产生的端午习俗种类直到魏晋时期仍十分盛行,并与端午食棕、龙舟竞渡、纪念屈原等习俗共同成为端午节习俗的最初形态,有关端午节的记载也越来越多。
到了,晋代已经把艾葛挂在门上,人们采集艾蒿编成人形,悬挂在门上,或者系五色丝、五彩缕、五彩增,其功用:“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到了唐、宋,端午节习俗在皇帝的参与下,开始定性与定型。各种端午节习俗的形成和发展更加完善,其性质也由驱魔辟邪变成了娱乐狂欢。
宋代的端午节基本沿袭唐代,比如保留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系五色线、饮菖蒲酒及浴兰等习俗。
除此之外,宋代还出现了挂天师艾、戴赤灵符、钉赤口等习俗,朝代在变,庆祝形式在变,去灾禳祸的本质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一直到了清代人的笔记中,还保留着对五月的恶月印象。
据《燕京岁时记》载 : “京师谚曰: 善正月,恶五月。”
由此可见这种从古至今“恶五月”的观念在古代深入民心。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端午节其实是一个祛病驱瘟、辟邪去毒的节日。农历五月是“恶月”,五月五日则是“恶月”“恶日”。
综上所述在端午节这天向上天乞求消灾去病就好,见了朋友互道一声“端午安康”,才是端午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我的回答,您满意吗?
我是白羽居士,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或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