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农村谚语说清明要明

本文目录

谷雨是什么时候,为什么农村谚语说清明要明?

这句谚语是表达人们对清明,谷雨天气的主观愿望,并没有科学依据。因为清明正是播种季节,夭气晴暖,就不会烂种烂秧。而谷雨正是需要雨水的时候,有了雨水,不论高田低田都可栽种下去了,这是一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气候。

农村的老人经常说,“清雪、谷雨、霜冻”,当谷雨季节到来时,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过去,由于没有天气预报,农民是靠老天爷吃饭的,所以对天气有一定的研究了解。

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许多谚语与之相关。据说如果清明节那天是晴天,那就是好天气。在旱季,下雨是个好天气,这说明今年将是个好天气,农作物也会丰收。因为“晴、晴、雨”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古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农民的印象中,清明节前后的天气大多是雨天,而晴天的数量也不多。古人希望清明节那天是晴天,是因为在清明节时要去扫墓祭祖,下雨的话便不能上山扫墓了,会影响人们的心情。

在清明节期间,正是种植旺季。许多谷物和蔬菜也将被播种。下雨不方便农民做农活。因此,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农民们才盼望清明节有一个晴朗的日子,但事实上却是“晴朗的日子很少有阳光”。山谷雨季是春天的最后一个季节,在这期间田地需要雨水。例如,冬季作物此时需要雨水返青,春季作物基本上已经播种,或即将播种,此时发芽和幼苗需要雨水。如果这段时间有足够的雨水,作物就会发芽整齐,生长良好,这自然会有利于它们的生长,农民们期盼下雨也是一种对丰收的期盼。

天气对一年的丰收有很大的影响,这句谚语只是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并没有科学依据。类似的谚语包括“晴天,雨为粮”,“雨为粮,哭为雨”等等。在粮食雨季,雨水充足,作物生长迅速,对高产、丰收有好处,但天气不会受到人们主观愿望的影响。

是谷雨前种好还是谷雨后合适呢?

谢邀!

国家区域大,各地气候差别很大,因此,早稻什么时候浸种播种,东西南北各个省域是不相同的,如果全国规定一个日子浸种,那是极其外行,也根本行不通的。

早年,我们浙江实行双季稻,早稻是从3月20左右开始浸种催芽,3月下旬播种首批早熟早稻,约占早稻种植面积的10~15%,由于早熟,利于双季稻时的抢收抢种,可以将栽种第一批晚稻的时间,往前移动一星期,使早稻的收种期分散开来,有利于安排农活;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第二批中熟晚稻,占早稻总面积的70~80%左右,中熟品种生长期比早熟品种约多一星期,亩产量却比早熟品种高50%还多,是早稻的当家品种;

4月中旬,谷雨前,播种最后一批稻种,是早稻中的迟熟品种,约占早稻面积的15%左右,这批稻子成熟最晚,是早熟、中熟稻收割完毕并且种上了双季稻后,在立秋前一星期左右才开始收割,这批晚熟稻的稻田,会按排种植红萝卜,白萝卜,蔬果之类,或玉米、红薯之类旱作作物。

什么时候谷雨最多?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降水明显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谷雨节气,古时人们有“走谷雨”“品谷雨茶”“赏牡丹花”等习俗。

春天是指几月到几月?

春天在北半球的公历为2月初—5月初,而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则是9—11月。

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

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

春夏秋冬四季的区别?

1、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北半球的公历为3-5月,而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则是9-11月。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春天气候温暖适中,中国内陆大部分地区有降雨,万物生机萌发,气候多变,乍暖还寒。

2、夏天,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英语为summer,又称"昊天",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据此,当平均温度持续低于22℃时即为夏天结束。在南半球,一般12月、1月和2月被定为夏季。

6月21或22日为夏至日,那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地区,月亮整夜不落,出现极夜现象。

3、秋天,又称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北半球为9至11月,南半球为3至5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 。气象工作者研究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自然景观最明显的变化在树木上面,城市里会开始清扫大量的落叶,山区则涌进不少观赏红叶的游客们。

4、冬天又称冬季。北半球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其他的为春、夏、秋。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2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三个月 。

冬季是部分地区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于天气转冷(赤道地区除外),在很多地区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来袭的时候会减少生命活动,很多植物会落叶,动物会休眠,有的称作冬眠。候鸟会飞到较为温暖的地方过冬 。

版权声明: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