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小故事 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

道理小故事,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

《战国策·魏策四》记载:

魏王想攻打赵国,大臣季梁劝他说:"我在大路上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此后,南辕北辙就成了一个成语,比喻行动和目的相抵触。

每当我看到这个成语的时候都会想起一个鸡汤故事。

说一位亿万富翁,到海边休闲度假。他看到了一位中年渔夫,在浅海里怡然自得地抛网打鱼,而且,经常在海滩上悠闲地休憩。

有一天,渔夫在休憩的时候,富翁走上前去,俩人愉快地一起聊天。

富翁:老弟,你每天都在这里打鱼吗?

渔夫:是呀。

富翁:你每天能打多少鱼呢?

渔夫:差不多几十斤吧,够我吃的,还能换些钱,够家里的开销了。

富翁:你没有想过换一个大一点儿的渔船,就可以到深一些的海域去打鱼了吗?

渔夫: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富翁:那样,你就可以多打一些鱼,卖更多的钱呀。

渔夫:然后呢?

富翁:然后,你就可以换更大一些的渔船,雇佣一些员工,到更深的海域去打鱼了。

渔夫:然后呢?

富翁:然后,你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公司,挣很多很多的钱。

渔夫:然后呢?

富翁:然后,你就可以把公司包装上市,承包给职业经理团队打理了。

渔夫:然后呢?

富翁:然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自己离开公司,到海边度假。

渔夫:哈哈,是你现在这个样子吗?

富翁:是啊,就像现在这样,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

渔夫:我现在不是和你一样的吗?

人们通常认为富翁这一辈子就在南辕北辙的路上狂奔,你奋斗一生不就是为了安逸的享受阳光、沙滩和海浪吗?这些东西渔夫天天在享受,何不当初就放下执念呢?

但是,我们反过来想一想呢?如果富翁继续问下去呢?我们可以脑补一下下面的对话。

富翁:那么您现在钓鱼是为了什么?

渔夫:卖掉,然后挣些钱做该做的。比如孩子上学,老婆买些新饰品。

富翁:那么您知道我钓鱼是为了什么呢?我钓鱼完全是为了享受,为了休息,为了让自己轻松。这点跟你完全不同,虽然我们都在钓鱼,但是我们的心境不同,目的不同,背景也不同。而这是最为重要的。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你还会认为富翁是南辕北辙吗?况且,当两个人都老了的时候,回想自己这一生,为世界留下了什么呢?渔夫是否会后悔自己当初为何不去闯一闯?

渔夫这一生拥有了拥有了阳光、沙滩和海浪,可是错过了多少路上更加优美的景色呢?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一件事。

我去派出所办身份证时,当拍照的民警喊“别动,别眨眼”时我总是不自觉的摇晃一下,拍出来的照片也不合格,要么身子不正,要么眼睛闭着。

照了几次都没成功,最后民警再照的时候喊了一声“晃一下,眨下眼”,结果这次竟然拍照成功了。

我们能说民警的要求是南辕北辙吗?当然不能,因为最后成功了。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理解词语也好,做事情也罢,我们都不能太教条了,正如岳飞所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

你是如何理解孺子可教的?

凡是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考试或测试的,就是可教可用滴,高考,国考驾考无不都是这样。什么年龄段适合学什么是要遵循自然规则的。

孺子可教的典故是说张良谋刺秦王失败后逃到下邳隐居起来。有一天出去散步,在一桥上碰到一老者,老者通过扔鞋穿鞋刁难张良,张良顺利通过测试,老人说“你是可以教滴,明天你到桥上来会面”。结果张良来了三次桥会才成功会面。第三次老者给了张良一本书《太公兵法》。后来张良辅助刘邦成就了大业。

这个典故有三个细节需要注意,第一是张良谋刺秦王失败,说明张良并不是小孩,而是成年人了,第二,老者的原话是“你这个人是可以教滴”。原话并没有孺子或小孩之类的。三是张良通过了老人的测试,然后才可以教滴。

所以老者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你这个人还行,合格了,有上升潜力。后来“孺子可教”被用来作为鼓励和夸奖的。

道听途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

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

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

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

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

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

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

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

成语草木皆兵的来历及意义是什么呢?

草木皆兵和风声鹤唳是一组近义词,它的来历和中国历史上的淝水之战有关。

指的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国皇帝苻坚讨伐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大败。苻坚一路败退,在路上因为过度害怕把树林和野草都当成了追兵。

这段记载存在于成书于唐代的《晋书》之中,被后世用来形容人因为过度害怕而疑神疑鬼的不正常精神状态。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被入塞的游牧民族所占领,代表汉人正统的东晋王朝只能龟缩到了长江以南。在当时的北方一带,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先后建立了数量繁多的王朝,其中最为强大的就是氐族人建立的前秦。

前秦的皇帝苻坚在位时,攻灭了周围的仇池、前燕、代国、前凉等政权,又出兵攻下了东晋的成都地区。在整个五胡十六国中,前秦的国力最为强大,远远超过十六国里其他王朝,这也是自晋朝永嘉之乱以来最为接近统一的一次。

当时,只有东晋小王朝还龟缩在长江以南,而野心勃勃的苻坚打算灭掉东晋,统一全中国。不过,当时前秦内部已经出现了统治危机。他的谋臣王猛在去世前曾劝他说:东晋王朝虽然弱小,但毕竟是汉人的正统,没有大的统治危机,内部还有谢安、谢玄、桓冲这样了不起的人物相助,轻易相攻,恐召来祸患。

但在王猛死后,利欲熏心的苻坚逐渐被眼前一连串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并在降将慕容垂、姚苌等人的大力怂恿下,真的发动全力南征东晋,大起马军、步军80余万人攻击淮南。

为了补充兵源,前秦征发国内所有的壮年男子入伍,实行五丁抽三,三丁抽二,声势浩大。后军还未出发,前军便已到达淝水前线,前后数百公里长的队伍,士兵络绎不绝奔赴前线。对此,苻坚骄傲地说,我的军队每人投下一根鞭子,就足以使东晋的长江断流!(投鞭断流)

可是由于准备仓促,前秦军队先胜后败,在淝水之战被东晋军队用计击败,苻坚本人也被箭矢所伤。前秦的慕容垂、姚苌等将领只顾保存实力,迅速逃回北方。

在逃跑的过程中,苻坚饥寒交迫,身边只有残兵数百人跟随,心里十分害怕,就连看到田野里的草和树林里的树木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来了,战栗不安,这就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

后续: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面临土崩瓦解的领地,东晋则趁势追击。苻坚虽然逃回了北方,但由于淝水之战损失过大,已经无法控制国内的叛乱。

慕容垂在河北建立前燕国,姚苌在关中建立后秦国,而前秦国内的匈奴人、鲜卑人也纷纷举兵叛乱,原先已被前秦灭掉的代国余孽拓跋部落复国,建立了北魏王朝。这一支力量就是后来统一中国北方的拓跋鲜卑人,不过那都是后话了。

淝水之战后,原先已经被前秦帝国统一起来的北方黄河流域,再次因为分裂而陷入激烈的战火之中。苻坚统一全国的梦想破碎了,而他本人也被自己的老部下羌族人姚苌所杀。

拔苗助长的寓意及道理?

寓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

启示:告诉我们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欲速则不达。

版权声明: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