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评语大全 高中生的心理素质评价该怎么写

本文目录

大学生评语大全,高中生的心理素质评价该怎么写?

能提出这个问题,不夸张的讲你是个敬业的教育工作者,估计你是刚走入教育行业时间不长的老师吧?

如何写心理素质评价,教师得需要日常的对于学生的观察。尤其是班主任。心理评价不是格式化。几乎每个学生和家长都会在意,笔者的原则鼓励为主,婉转提出为辅。高中生对事物有自己的基本判断,教师写的中不中肯,说不定会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先天遗传的生理素质(如身高,体重,适应性等)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合金”。主要有情绪(紧张,焦虑,烦躁,失落,抑郁等)信心(自卑,自信等),意志力(坚韧,顽强,拼搏,控制,克制等)韧性(劲)等综合性体现。

只要您多注意日常多观察学生,比如课堂提问看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交流过程中的表现,学校运动会中是否坚持到底不放弃,敢于比拼,春秋游中学生是否合群,是否会换位思考等。

做好积累,最好随时记录,这样到了学期末,您就可以信手拈来,言之有物,最好列举实例。这样既真实又不千篇一律,对学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任何人都希望获得别人肯定,高中生更是如此。况且又面临高考,老师的一句鼓励肯定话,说不定能激发出孩子的潜力,同时也是和家长,学生交流中很好的例子,教师需要做的事情真的很多,不限于8小时之内。走进学生的心理很不易!

为曾经的同行致敬!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怎么样?

我,坐标成都郊区乡镇,在我们这里,华西医院是权威的存在。有什么大病或疑难杂症就会去华西。

据说华西医院挂号很难,要很早去排队,有的半夜三更就去了。所以,一般的病都不去华西,我身边有两个人去过,都是特严重的病。一个是肝癌,吃了很多药,结果肿瘤长得很快,最后去了华西,医生看了病人的片子以后说:看肿瘤这个长势,没有必要吃药了,尽量满足病人,想吃啥吃啥,多陪陪病人,时间不多了。

而且老医生也没开药,说浪费钱,本来他们该在华西拍片的,但是老医生也没有让他们花这个钱,就看的区医院的片子。

不止老医生这么地道,医院也这样。一般动了手术能早走就直接回家附近输液,不会让病人多住几天院。

华西的医术真的权威,另一个病人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女,被本地医院判了死刑,回家等死。她家邻居大姐在华西当清洁工,刚好回家休假,就建议他们去华西看看,并且帮他们联系医生,于是少女幸运活了下来,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身体健康。

华西医院不仅医术高超,而且是良心医院[赞][赞][赞]。

如何评价韩国人?

一说到韩国人,我相信大家脑海里都会跳出一个词那就是”自大狂“。韩国人的自大情节“享誉全球”,如,篡改历史,宣称各种发明起自韩国,窥伺长白山主权等,中国人好笑的为其取了一个雅号——“宇宙第一大国”;韩国在02年韩日世界杯贿赂裁判,获得韩国历史最佳成绩——第四名,此次世界杯引得西方舆论一片哗然。

以韩国的“条件”不该有这种自大偏执的心理才对。韩国国土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数量5000余万,在东南亚完全就是个小国体量;经济水平不错,勉强算中等强国水平,但无法与中美日相比;其人均GDP在发达国家中游水平。其地缘格局更是糟糕,北方有同族仇敌——朝鲜,朝鲜半岛不仅被中美日俄全球顶尖四大势力包围,更是身处四大势力地缘博弈中心。

韩国本钱如此不济,却表现出与实力不相符的狂妄,就算引发全世界反感也在所不惜,这不免引入疑惑,韩国人的脑袋被驴踢了?

纵观历史,会发现古时期的朝鲜民族与偏执轻狂完全挂不上钩。李朝时代,朝鲜民族更是以温和谦逊著称。直到二战结束,建立大韩民国,其民族性格几乎一夜之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谦逊转变为狂妄。韩国人的性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我们从地缘关系的历史演变来做一个分析。

元朝时期的东方世界,中国拥有东亚大陆是独一无二的霸主,随着朝廷对辽东的掌控和开发日益深入,朝鲜半岛与东亚大陆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朝鲜深受中国的影响乃至威胁。身处朝鲜半岛的李朝在实力远远无法同中国相比的情况下,出于保全国家安全获得中国的保护——借助中国恐怖的实力抵御日本势力的骚扰,同时也是接受先进文明辐射发展本国实力的目的,选择臣服于中国。

朝鲜因对中国的长时间臣服,其民族性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那就是趋于温顺谦和。同时因中国对朝鲜的保护,朝鲜没有受到外来强敌的骚扰,也就没有形成强硬民族性格的必要,因此其民族的性格也日趋软弱。

不过,当工业文明到来时,局势发生了变化。那就是封闭独立的东方世界被打破,曾今的王者——中国,由强盛走向了衰败。新兴的日本和外来西方列强在东亚大陆发展自己的势力。朝鲜面临的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此时的中国自顾不暇已无力保护朝鲜,而朝鲜实力不足又软弱可欺,几乎没有反抗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日本战败,二战结束,韩国虽然获得独立,但朝鲜半岛的地缘形势却变得更为复杂,成为美中俄日地缘博弈战场的核心区域。

韩国身处全球四大顶尖势力博弈的核心战场,很容易被殃及池鱼,为避免遭受灭顶之灾成为牺牲品,韩国必须提高自身实力。

虽然韩国因地缘实力的限制无法改变自己的弱势地位。但是如果国家的实力变得强大,那么在这四方博弈的棋盘里,韩国将会一跃成为一颗重要的不会被随意抛弃的棋子。

只要这颗棋子足够重要——决定胜负的关键,那么在博弈的过程里,无论是中俄还是美日都务必考虑韩国的利益。这样韩国就能在东西两方势力左右逢源。

首先,若韩国变得强大,那么在多方博弈中,有哪国严重损害韩国利益,就将会被韩国背弃,那么博弈结果的天平就会倒向另一边。因此,一个强大的韩国就有能力阻止不利于自身的冲突发生。

其次,就算冲突在所难免,一个强大的韩国有足够的实力保护自身利益不受损害,不至于因同盟的实力不强而引火烧身。若实力强大,当清朝被日本打败后,就不会出现朝鲜毫无反抗就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局面,结局或许会因韩国的强大实力而发生变化。

最后,一个强大的韩国,拥有对朝鲜半岛统一的主导权。以韩国和美日的关系就不说了,拿中国来说,要想在与美日博弈中获得韩国的配合,就不可能拒绝韩国想主导统一朝鲜半岛的要求。而同样身处朝鲜半岛的朝鲜,其实力羸弱,与韩国相比谁的分量在中国心中更重,真的一目了然。中国为了争取韩国的支持,完全有可能将朝鲜抛弃。

由以上的三点来看,韩国只有发展实力使自身强大,才能在大国的博弈中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国家的强大不仅是综合国力的强大,还需要国民的凝聚力。一个国家的人民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国家在捍卫自身利益时所释放的能量也会更为强烈。

而爱国主义也会支撑着韩国的经济发展。

韩国国土面积狭小,其中绝大部分又是山地而平原稀少,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更为匮乏。如果只以地缘实力作为标准来衡量的话,韩国没有发展经济的客观条件。

韩国先天条件不足,要想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国家的强大,就只能通过后天努力来弥补短板。这就需要韩国的国民更加努力的工作。

因此我们不难发现,韩国国民的劳动强度位居世界其他国家之首。这不是韩国人热爱工作,仅仅是因为手里的本钱太少。

但国民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会给社会的稳定带来影响。因此,韩国想打造一个高强度工作的氛围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宣扬拜金主义,让金钱的诱惑驱动国民进行高强度的工作。另一条是宣扬爱国主义,将国民努力工作与爱国挂钩,用正能量的文化思想激发国民努力劳作。

我们不难看出这两条路的优劣,和韩国的选择。拜金主义带来的驱动力是有限的,因为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为金钱付出如此的辛劳,同时拜金主义也会冲击社会的道德体系,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而正能量的爱国主义在激发国民劳动欲望的同时,还可以避免社会中利已主义的泛滥,牢固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由此看来选择爱国主义来激发国民的劳动欲望真是百利而无一害。

爱国主义不仅在政治上给韩国带来了凝聚力,同时在经济上使韩国得到了物质上的积累。由此可见,爱国主义对韩国的重要性。但如何培养国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呢?

在国民中如何推广爱国主义思想呢?这种情怀是感情和思维上的一种体现,仅凭理性教育是无法推广爱国主义的,那么就需要在感性上用些手段。那就是让国民认可这个国家拥有辉煌的前途,让国民以国家为荣,让爱国成为无比光荣的事儿。

这对中国这样的千年文化古国来说完全不是问题。仅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这个头衔,就完全足够让国民对国家充满深厚的敬意和感情,更别提这慢慢历史长河中那数不尽的瑰宝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自豪感。

对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来说,同样非常简单。牢固的全球霸主地位,使得美国完全不用担心国民的背弃。

可是到韩国就存在问题了。历史上,朝鲜民族毫无建树,且国家都是被征服或主动臣服。现实中,韩国实力并不强盛,只是大国博弈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并且如何努力都无法跳出棋盘,改变不了当棋子的命运。历史和现实都没有值得韩国吹捧的地方,反而只会让国民绝望。那如何才能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怀呢?

那就是弄虚作假证明国家的了不得,进而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怀。于是就有了韩国各种雷人的奇葩行为:篡改和编造历史,不仅窃取中国的各种古代文明——端午节、中医技术、活字印刷术等,借此证明韩国拥有光荣的历史;与日本的对抗以及在争夺中国领土——长白山的问题上都表现得无比强势,以此证明自己国力强大并不输于世界大国;大规模输出韩国文化,借此证明韩国是亚洲文化的中心;在足球运动上贿赂裁判,获得世界杯第四的成绩,以此证明国家和民族的强大。

韩国通过这些偷天换日、弄虚作假的手段,确实激发了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达到了凝聚人心的效果。

但是,这一些都是假的。当韩国污蔑侵犯他国利益时,世界各国人民自然讨厌韩国。当韩国弄虚作假,其国民陶醉在虚构的强大中无法自拔时,世界各国人民自然认识到韩国人的无知和自大。

而最为关键的是,韩国虽然凭借强烈民族情感一时得利,但从长远看,却也给这个国家埋下了隐患。正所谓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如果韩国人的这种思维继续维持,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麻烦,甚至把国家带入万劫不复之境地,都不无可能。

为什么会这么严重?这其实是由韩国国力发展,以及地缘政治演化的规律决定的。关于这一点,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1。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怎样评价叶嘉莹先生?

人间道,尘梦一场,先生便是这梦里最亮的那道光。

叶嘉莹这个名字被大多数人所熟知,应该是董卿朗读者的舞台: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她的一生,虽然命运多舛却才情纵横,虽然颠沛流离却度人无数。

电视画面中一位白发长裙老者蹒跚而来,浑身散发着优雅的气息。93岁高龄的老人,人生的许多事情都已经记不清楚,留下一路记录自己的经历、亲身的感情的古诗词,吟诵这些古诗词就是读老人的平生过往。

15岁:“三秋一觉庄生梦,满地新霜月乍寒”青春恸母:“凄绝临棺无一语,满将修短破天悭”中年失女:检点嫁衣随火葬,阿娘空有泪千行。天命归来: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

在如今这个略微喧嚣的社会,还有人终其一生只做古诗词一件事情,不禁让人伤感而又自豪,肃然起敬。

我们终归是浩渺星球上的渺小,也是漫长时光里的孤寂,令人璀璨发光的是将身心和灵魂融汇进思想的那些优美文字。

先生出生在一个乱世书香门第,幼年勤学,家道崩殂,少年时期便有过寄人篱下、漂泊无定的动荡时光。在大时代苦难的碾压下,品性依然温良、坚韧。

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也会收起,没有什么是值得气馁的。

24岁,随夫赴台,更是祸难加身,流离多年。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是古诗词抚慰了破碎的精神安顿了支离的生活。

30岁,到女中任教,被聘为大学教授,走上各种讲台,诗词让这个女子在尘世得到了生存安顿,才华让这个女子在凡间等到了精神绽放,以诗词抚慰自己,更抚慰人心。

穿过烈焰焚烧的城市,跨过满目疮痍的大地,飞越魑魅魍魉的人海,征程的最后一刻是诗词的星辰大海。

20世纪60年代,先生走出国门。大洋彼岸对人性、灵魂的渴求,使得这个神秘的东方女性大放异彩。

讲学、任教,国际名校的终身教授。这个用她们的语言讲述中国诗词、东方哲思、东方美学的大学者,让大洋彼岸那些渴求的灵魂看到天光大亮、看到美梦尽头、看清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幻想。

山海会阻隔往事,伊人会重新焕发生命,在他乡,终于找到命运的坦途。“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生命太过短暂,人生不应该用来记恨,人生需要不断地被点燃,精神的火花,终将穿越世间最漫长的苦难。

故园春梦总依依,漂泊了许多年,名满大洋彼岸,内心总记挂最深情的故国,尽管给与生命诸多的苦难,依然是灵魂的归宿。

天命之年,思国怀乡。一朝天外赋归来,眼留涕泪心狂喜。54岁,先生归来,只争朝夕,学术论著倾心奉献给祖国,诗词的国度迎来近代她最有才情的女儿。

无数渴求的目光,看到迷茫路途上的路标,无数干涸的灵魂,看到茫茫夜路上的灯塔。数十年间,她在国内名校讲学,将毕生的积蓄,加上变卖自己的房产所得,3568万,悉数无偿捐献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迦陵基金”用于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用凡人的眼光来仰望先生,这个在故国受尽磨难的人,历尽艰辛,成名海外,却将毕生的热情,全部的大爱都回馈给了深爱的祖国。

胡适对五四运动的态度如何?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但并不是"五四"事件的策动者,他在"五四"发生以后,对学生运动持支持和赞助的态度,这是有据可查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胡适在以后的历史时期如何解释这场运动?大体说来,胡适对"五四"运动的看法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关注焦点略有差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思想重心的变迁和转移。

1920年"五四"一周年之际,胡适与蒋梦麟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一方面肯定"五四"以后一年来学生运动的五大成绩,即"引起学生的自动的精神";"引起学生对于社会国家的兴趣";"引起学生的作文演说能力,组织的能力,办事的能力";"使学生增加团体生活的经验";"引起学生求知识的欲望",并为学生运动辩护道:"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政府太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涉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汉末的太学生,宋代的太学生,明末的结社,戊戌政变以前的公车上书,辛亥以前的留学生革命党,德国革命前的学生运动,印度和朝鲜现在的运动,中国去年的'五四'运动和'六三'运动,都是同一个道理,都是有发生的理由的"。另一方面,也指出学生运动"是非常的事,是变态的社会里不得已的事,但是他又是很不经济的不幸事"。罢课在精神上的损失包括:"(一)养成依赖群众的恶心理","(二)养成逃学的恶习惯","(三)养成无意识的行为的恶习惯"。因此,胡、蒋两人对于学生的希望"从今以后要注意课堂里,操场上,课余时间里的学生生活;只有这种学生活动是能持久又最有功效的学生运动"。

1921年5月2日,胡适为纪念"五四"两周年,又发表了《黄梨洲论学生运动》一文,文中介绍了明末思想家黄宗羲对学生起事的看法,特别提到"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个造成天下公是公非的所在。"表示"我的意思只是因为黄梨洲少年时自己也曾做过一番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他著书的时候已是六十岁的人了,他不但不忏悔他少年时代的学生运动,他反正正经经的说这种活动是'三代遗风',是保国的上策,是谋政治清明的唯一方法!这样一个人的这番议论,在我们今日这样的时代,难道没有供我们纪念的价值吗?"显然, 这篇文章是胡适对学生运动的辩护词。

1925年5月爆发了"五卅"运动,学潮又起。 面对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胡适又写下了《爱国运动与求学》一文,文中特别提到"我们观察这七年来的'学潮',不能不算民国八年的"五四"事件与今年的五卅事件为最有价值。这两次都不是有什么作用,事前预备好了然后发动的;这两次都只是一般青年学生的爱国血诚,遇着国家的大耻辱,自然爆发;纯然是烂缦的天真,不顾利害地干下去,这种'无所为而为'的表示是真实的可爱的。许多学生都是不愿意牺牲求学的时间的,只因为临时发生的问题太大了,刺激太强烈了,爱国的感情一时迸发,所以什么都顾不得了"。在肯定学生的爱国热情的前提下,又指出"但群众运动总是不能持久的。""所谓'民气',所谓'群众运动';都只是一时的大问题刺激起来的一种感情上的反应。"因此"我们要为全国学生下一转语:救国事业更非短时间所能解决,帝国主义不是赤手空拳打得倒的;'英日强盗'也不是几千万人的喊声咒得死的。救国是一件顶大的事业,排队游行,高喊着:'打倒英日强盗',算不得救国事业;甚至于蹈海投江,杀身殉国,都算不得救国事业。救国的事业须要有各色各样的人才,真正的救国的预备在于把自己造成一个有用的人才"。

由上观之,这时期胡适对"五四"运动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去阐释。他对学生运动的观点可归纳为两点:一是肯定学生主持社会正义的热情和学生运动的爱国性质,鼓励学生有效地参与社会政治事务;这与胡适本人对政治的态度是一致的。他对政治有一种"不感兴趣的兴趣",他受杜威的影响,认为知识分子对社会政治应有责任感,事实上胡适本人创办《努力》,为《现代评论》写政论,宣传杜威的社会政治学说,也是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二是他对学生运动的发生和规模也作了有条件的限制,他不希望滥用学生运动这种"很不经济的事"。这又与他对学生运动干预政治,政治反过来又操纵利用学生的循环有所警觉有关。蒋梦麟曾在《西潮》一书中回忆起二十年代的学生运动,提到学生因"五四"运动的成功而渐渐失去理性的控制,滥用罢课这种极端的手段,不但向政府、外国列强示威,而且拿学校管理部门和教师"作为战斗的对象"。这自然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当时,部分在学校任职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此感到不满,蔡元培、蒋梦麟、胡适等人都曾出面疏导。胡适对学生运动的这种矛盾态度使他对"五四"运动的积极意义只能作有条件的发挥和说明。

版权声明: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将配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