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课标要求

本文目录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课标要求?

. 学习经典,继承并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做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

2.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3.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和谐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编写原则

1.体现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编写。

2.培养鉴赏古代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3.阅读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有哪些很冷门但很美的诗词?

1、羡青山有思,白鹤忘机。

2、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3、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4、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5、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6、旧国别多日,故人无少年。

7、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8、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9、白日春不渡,黑夜万梦星。

10、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11、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2、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3、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14、不如归去,孤城越绝三春暮。

15、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16、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17、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

18、水寒江静,满目青山,载月明归。

19、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

20、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

21、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22、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23、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24、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

25、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6、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27、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28、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29、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30、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31、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32、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33、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34、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

35、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36、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37、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38、须知少日拿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

39、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40、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网络图片,侵删)

李白诗名句鉴赏和感悟作文?

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张果老、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李白咏月,不象别的诗人仅留下若干名篇名句,他还用多不胜计的篇句构织出一个特殊的世界。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千姿百态: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倏忽城西月,青天悬玉钩。”(《挂席西江上待月有怀》) 满月如镜,新月如钩,这是说月的形状。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主人出美酒,灭烛延清光。”(《送崔氏昆季之金陵》)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月夜江行寄崔宗之》) 这是写月出的位置及其周围环境。李白写得最多的是山上月和山间月,视野开阔,月的动态使人顿生清新明媚的舒畅之感。另有水上月,望去又别是一种迷蒙幽冷的景象: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树。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初月》) “四郊阴霭散,开户半蟾生。万里舒霜合,一条江练横。”(《雨后望月》) 有时月挂松梢,给人以窅缈古奥之感: “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送杨山人归嵩山》) 有时月亮透过藤萝窥见,则又令人心清神爽: “闲窥石镜清我心,绿萝开处悬明月。”(《庐山谣》) “摇荡女萝枝,半挂青天月。”(《忆秋浦桃花旧游》) 以上所举山、水、松、萝,是为说明月出的位置,其本身又是李白咏月诗中常见的景物,或幽冷隽永,或刻削古峭,无不具有一种非人间的童话般的幻想色彩。景物是真实的,极为寻常的,却又好象是在梦幻中看见的。有时还能看见些在月光下活动的小动物——猿和鹭,也使人产生同样感觉: “秋浦多白猿,超腾若飞雪。牵引条上儿,饮弄水中月。”(《秋浦歌》其五)

普桑蛮诗歌鉴赏?

普桑将古典的形式美法则运用到创作中,追求画面的统一、和谐、庄重、典雅和完美。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古典主义立场,反感巴洛克风格。普桑的人物造型按照希腊、罗马 的雕刻形象来塑造,因此他画的人物从不来自实际生活。他所作的一系列具有“崇高风格”题材的作品令人肃然起敬。

鉴赏古典诗词中的?

倒卷之笔:指倒过来卷帘似的的修辞手法。古典诗词中,有时候因为音韵、平仄的需要,或立意出奇,常采用此种手法。

杜甫 《归雁》诗 仇兆鳌 注引 清 黄生 曰:“五、六本属结意,却作中联;七、八本是发端,翻为结语。前半先言归,次言辞,后言到,终乃言不过,章法层层倒卷,矫变异常。

倒卷帘法:一件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前文并没有交待,却于后文叙述相类事件时将前面发生过的事情顺带说出,这就是“倒卷帘法”。

有时倒卷帘法起到的是对比作用,在对比中塑造人物,评骘人物的优劣。将两个人或两件事情很突出地并列地一起,加以比照。

倒卷帘法与补叙法看似相同,实则两样,虽然同是补出以前的事情,但倒卷帘法是对以前事情的追忆,没有蛛丝马迹可以追寻,为了不致突兀和累赘,于是在叙至同类事情时,轻轻把发生过的事情补出,使得文章生动而紧凑。而补叙法则是前文曾经交待过的事情,由于行文篇幅和悬念的运用,于后面补叙出事情最后的结局。

版权声明: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 请联系我们将配合处理!